四川在线记者 华小峰
7月23日,盛夏的新津农博园稻浪翻滚。田埂边,操作员蒲春祥熟练地给无人机换好电池、加注肥料。轻摇拨杆,无人机旋即沿稻田低空掠过。这个两年前还在工地挥汗的身影,如今驾驭着科技翅膀掠过200亩稻田,施肥全程仅需3小时。
新农人蒲春祥熟练地操作无人机。
无人机在稻田施肥。
“水稻分蘖期追肥,对提升有效穗数很关键。以前人工撒肥,几天都干不完,200亩田4个人都要干3天,汗流浃背扛着肥料还深一脚浅一脚。”蒲春祥紧盯屏幕。两年前参加无人机驾驶培训后,他的生活轨迹彻底转向农田。加料间隙他感慨:“当农民种粮食是‘永不过时’的。”
在无人机上加注肥料。
无人机在稻田施肥。
无人机在稻田施肥。
从工地钢筋到稻田碧浪,蒲春祥的转身折射着农业的蜕变。曾经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艰辛场景,正被无人机低沉的嗡鸣改写。
盛夏的新津农博园。
盛夏的新津农博园壮丽如画。
盛夏的新津农博园。